1)ACT153 战争杰作_萌军舰娘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1934年3月,随着第一批bt-7快速装甲机兵的入役,苏联国防委员会便立即下达了开发下一代新式机甲的指令。

  哈尔科夫“火车头厂”受命进行相关开发工作,总设计师柯锡金在当年年末便向委员会递交了第一个木制模型,然后于36年中旬造出第一台样机,也就是赵舰眼前这台代号“a-20”的妹子型机甲。

  本着对这台心血之作的严格要求,柯锡金自然不满足于只在国内的试验场做普通测试,因此特意申请将样机带到战场进行实战检验,而他本人也跟着来到了西班牙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苏联人出于安全考虑,在运输船的选择上,很无奈的pass掉了西班牙和自己的货船,选择了赵舰的船队!

  a-20在设计之初,是以开发惨遭“腰斩”的bt-1s机甲为基础改进升级而来,而bt-1s在某种意义上则可以看做是bt兽型系列的“直立行走版”,拥有“人、兽”两种行走模式。柯锡金以此为基础,融入了自己的设计理念。

  柯锡金始终认为,使用“避弹外形”要比单纯的增加装甲厚度更合适。因为增加装甲厚度势必会造成重量增加,导致机甲的速度降低,而避弹外形则可以通过调整装甲的形状和角度,在不增加多少重量的前提下,提升机甲的防御力。

  因此a-20虽然比bt-7要稍微慢一些,但也有65公里的最大时速。

  别看a-20的主装甲板厚度只有20毫米,似乎比13毫米的bt-5和15毫米的t-26强不哪去,但其胸部装甲的32度倾斜角使其具有了等效于40毫米的防御能力。

  这个厚度已经超出了德制pak35型战防炮在100米距离上的最大穿深35毫米,只要别让对方找到垂直攻击的机会,a-20的防御在当下的陆地战场上可以说是无敌的存在!

  而除了座舱前的主装甲,a-20在身体的其他部位也尽可能做的有棱有角,跟其他国家那些要么四四方方、要么圆圆滚滚的货色形成鲜明对比。整台机甲的外形乍一看有点丑,但细看却能品味出一股独特的俄式暴力美学。

  “啧啧,可惜只有一台,不然这陆地战可就要够那些德国佬受的了。”

  赵舰知道在此时的战场上,如果抛开整个体系和战术不谈,单纯比较装甲机兵的性能而言,共和军一方的苏系机甲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。德国人的i号、ii号和意大利人的菲亚特3000光是对上t-26和bt-5就已经非常吃力,更不要说这台a-20了。

  不过这种对比就是五十步笑百步,因为在实际战斗中,双方机甲的表现都很糟。

  共和军开始反攻后,双方的装甲部队均有投入战斗,但死相却各种凄惨!薄皮大馅的苏系机

  请收藏:https://m.leke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