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一百零六章 哭秦廷_东周列国传奇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伍子胥回到楚国后,把他进入郑国逼死囊瓦的情况给阖闾做了汇报。阖闾只关心囊瓦的下落,根本没想过去攻打郑国,所以他对伍子胥从郑国撤兵毫无异议。听完汇报,他就叫伍子胥继续寻找楚昭王的下落。

  伯嚭不解,问道:“大王,楚王可能已经逃到别国去了,如此耗费兵马去寻找,有何意思?”

  阖闾笑道:“楚国各地的势力无日不想反扑,一旦楚王出现,他们就会聚集起来。我们各处搜寻楚王,不管能不能找到,都是一种威慑,楚国的地方势力就不敢轻举妄动。时间长了,他们会慢慢失去锐气。到那时,楚国就是我们的了。”

  伯嚭奉承说:“大王英明。”

  伍子胥休整两日,便继续带着兵马四处转悠,到处打听楚昭王的下落。

  有一天,他的朋友申包胥派人给他送来一封信,大意是:

  “子乃楚人,为复私仇,引吴灭楚,掘王墓以鞭尸,拆宗庙毁社稷。甚以乎,天怒人怨也。子仇既报,乃屯兵楚地,迟迟不退。子曾放言,誓必灭楚。我亦有言:‘勉之!子能覆之,我必能兴之’。至书于子,共勉之。”

  伍子胥读完信,心情烦躁,问起了申包胥的情况。原来,郢都沦陷的时候,申包胥跟随一班大臣逃进了山里。伍子胥想,申包胥是一个颇有家国情怀的楚国大夫,他肯定无法容忍灭楚这个结果,自己说什么都没用。于是他对申包胥的信使说:“我军务繁忙,就不写回信了。请你带个口信回去,就一句话,‘吾日暮途远,吾故倒行而逆施之。’”

  信使将口信带回了山里,申包胥读出了两层意思。所谓“吾日暮途远”,是伍子胥的一个比喻,说他大仇淤积在胸,多年未报,就像一个走长路的人,到了日暮穷途的时候,离目的地还远。第二句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”,说的是,他的仇淤积太久,因而违背常理,出此非常之举。这显然带有自我辩解的意思。申包胥自然能理解伍子胥的心情,但却不接受他的毫无悔意的辩解。

  申包胥想起了当年在去宋国的路上他与伍子胥相遇时的情景,当时,两人说过这样的话:

  伍子胥说:“我必覆楚”。

  申包胥说:“子能覆之,我必能兴之。”

  那时候,伍子胥手上没兵,囊中没钱,无家可归,惶惶如丧家之犬。申包胥以为他是被仇恨冲昏了头脑才说了大话。因此,他也豪迈的说了句“子能覆之,我必能兴之。”没想到,多年以后,伍子胥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现实。申包胥想,他也应该去兑现当初的豪言壮语了。

  申包胥想到,楚昭王(公子珍)的母亲是秦国公主孟嬴,或许去秦国有一线希望,于是他带了两个仆人,一路风餐露宿,走了十多天,终于来到秦国。

  秦哀公听了申包胥的请

  请收藏:https://m.leke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